【十羊九牧出处于哪里】“十羊九牧”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现象。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具体出处在《隋书》和《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
一、成语释义
“十羊九牧”字面意思是:十只羊由九个人来放牧,比喻人多事少、职责不清、管理混乱的现象。常用于批评官僚主义、机构重复设置等问题。
二、出处考证
出处 | 文献名称 | 内容摘录 | 说明 |
《隋书·杨尚希传》 | 《隋书》 | “今之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十羊九牧’,其弊久矣。” | 最早出现“十羊九牧”的典故,描述当时地方行政机构过多的问题。 |
《资治通鉴·隋纪》 | 《资治通鉴》 | “今之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十羊九牧’,其弊久矣。” | 司马光引用《隋书》内容,进一步强调“十羊九牧”是官僚体系臃肿的表现。 |
三、历史背景
“十羊九牧”这一说法源于隋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了大量的郡县,但很多郡县所辖区域狭小、人口稀少,却设有多个官员负责,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这种现象被当时的官员杨尚希指出,并用“十羊九牧”来形容。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十羊九牧”常被用来批评政府部门或企业中人员冗余、职责不清、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它提醒人们要精简机构、提高效率,避免因组织结构不合理而造成资源浪费。
五、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含义 | 比喻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
出处 | 《隋书·杨尚希传》、《资治通鉴·隋纪》 |
历史背景 | 隋朝地方行政机构过多,导致管理混乱 |
现代意义 | 批评官僚主义、机构重复设置、效率低下 |
通过了解“十羊九牧”的出处与含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背景,也能从中反思现代社会中的管理问题,推动更加高效、合理的组织结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