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挥泪斩马谡”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历史故事,出自《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这个故事讲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因马谡失守街亭而不得不处决这位心腹将领的经过,展现了诸葛亮在忠义与治军之间的艰难抉择。
一、故事总结
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意图恢复汉室江山。为确保战略胜利,他派马谡镇守战略要地——街亭。然而,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选择在山上扎营,导致被魏将张郃击败,致使蜀军失去关键据点,北伐计划受挫。面对战败的责任,诸葛亮虽对马谡有深厚感情,但为了严明军纪、维护军心,最终忍痛下令处死马谡。马谡临刑前写下遗书,表达悔意,而诸葛亮则悲痛落泪,感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关键信息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故事名称 | 挥泪斩马谡 |
| 出处 | 《三国志》、《三国演义》 |
| 时间 | 三国时期(约公元228年) |
| 主要人物 | 诸葛亮、马谡、张郃 |
| 背景 | 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 |
| 事件起因 | 马谡违背军令,擅自驻守山地 |
| 结果 | 街亭失守,北伐失败;马谡被斩 |
| 诸葛亮态度 | 悲痛落泪,坚持依法处决 |
| 历史评价 | 展现了诸葛亮治军严明、情义并重的形象 |
三、故事意义
“挥泪斩马谡”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体现了古代政治与军事中“法不容情”的原则。诸葛亮虽然对马谡有知遇之恩,但在国家大义面前,仍选择了公正执法,这种精神在后世被广泛传颂。
此外,这个故事也反映了战争中决策的重要性,以及忠诚与责任之间的复杂关系。马谡的失败不仅是因为战术错误,更在于他对自身职责的轻视,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结语:
“挥泪斩马谡”是三国历史中一段令人唏嘘的篇章,它不仅仅是一个将领的悲剧,更是对忠诚、责任与纪律的深刻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