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保收什么意思】“旱涝保收”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农业领域,用来形容一种能够抵御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农业生产方式或土地条件。在传统农业中,土地是否具备“旱涝保收”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收成与农民的生计。
一、含义总结
“旱涝保收”字面意思是:无论遇到干旱还是洪水,都能保证收成。它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这种能力通常依赖于良好的水利设施、合理的耕作方式以及适宜的自然条件。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旱涝保收 |
含义 | 指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能抵御干旱和洪涝灾害,保证收成 |
使用场景 | 农业、水利、农村发展等 |
常见搭配 | “旱涝保收的农田”、“旱涝保收的作物” |
近义词 | 稳产高产、抗灾能力强 |
反义词 | 风调雨顺、年景不好 |
二、具体解释
1. “旱”:指长时间无雨,土壤干燥,导致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2. “涝”:指降雨过多或排水不畅,造成农田积水,影响作物根系呼吸。
3. “保收”:即保障收成,即使在不利天气条件下也能维持一定产量。
因此,“旱涝保收”不仅是一种农业技术的体现,也反映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调控能力。
三、实际应用
在现代农业中,实现“旱涝保收”通常需要以下措施:
- 建设水利工程:如水库、灌溉系统、排水沟等,以调节水资源。
- 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和排水能力。
- 选用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如耐旱、耐涝的农作物。
- 科学种植管理:合理轮作、间作、施肥等,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四、意义与价值
“旱涝保收”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它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也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社会稳定。在气候变化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提高农田的“旱涝保收”能力,已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旱涝保收”不仅是对农业生产力的描述,更是对农业现代化和生态平衡的一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