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传文言文翻译】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才华横溢,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将对《宋史·苏轼传》的文言原文进行翻译,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呈现。
一、文言原文节选
> 《宋史·苏轼传》节选:
>
>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年二十一,举进士。调凤翔府判官。……
>
> 帝曰:“轼有大才,可试之。”遂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 时王安石当国,变法日甚。轼上书论新法不便,出为杭州通判。……
>
> 后徙知密州,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
> 元丰二年,坐诗赋讥讽朝政,贬黄州团练副使。……
>
> 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
>
> 哲宗崩,高太后临朝,复用旧臣,轼迁翰林学士。……
>
> 徽宗即位,又贬惠州,再贬儋州。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二、文言文翻译
原文 | 翻译 |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 十岁时,父亲苏洵外出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 |
年二十一,举进士。 | 二十一岁考中进士。 |
调凤翔府判官。 | 被任命为凤翔府判官。 |
帝曰:“轼有大才,可试之。”遂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皇帝说:“苏轼有大才,可以试试。”于是任命他为大理评事,兼任凤翔府判官。 |
时王安石当国,变法日甚。轼上书论新法不便,出为杭州通判。 | 当时王安石掌权,变法日益激烈。苏轼上书批评新法的弊端,被调任杭州通判。 |
后徙知密州,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 后来调任密州知州,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 |
元丰二年,坐诗赋讥讽朝政,贬黄州团练副使。 | 元丰二年,因诗赋讽刺朝廷,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 | 哲宗即位后,恢复其朝奉郎职务,担任登州知州。 |
哲宗崩,高太后临朝,复用旧臣,轼迁翰林学士。 | 哲宗去世后,高太后临朝听政,重新启用旧臣,苏轼升任翰林学士。 |
徽宗即位,又贬惠州,再贬儋州。 | 徽宗即位后,又被贬到惠州,接着再贬到儋州。 |
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 最终在常州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
三、总结
苏轼的一生,是一部充满才华与磨难的传奇。他不仅在文学上成就斐然,更在政治上屡遭贬谪,却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从凤翔到黄州,从密州到儋州,苏轼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和精神财富。
四、表格总结
人物 | 苏轼 |
字 | 子瞻 |
号 | 东坡居士 |
出生年份 | 1037年 |
去世年份 | 1101年 |
籍贯 |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 |
官职 | 进士、大理评事、杭州通判、密州知州、翰林学士等 |
主要作品 | 《赤壁赋》《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
政治经历 | 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最终流放至儋州 |
文学地位 |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巨匠 |
性格特点 | 才华横溢、豁达开朗、忧国忧民 |
如需进一步了解苏轼的诗词或历史背景,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