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古代称什么】在古代中国,年龄的称谓非常丰富,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称呼,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人生阶段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礼仪。那么,18岁在古代是如何称呼的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18岁在古代的称谓
在古代,“18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特定称谓,但根据古代对男子和女子不同阶段的划分,18岁通常属于“弱冠”或“及笄”之后的阶段。具体来说:
- 男子:18岁属于“弱冠”之后,即已经成年,但尚未完全步入中年。
- 女子:18岁接近“及笄”之年(15岁),但一般仍不视为正式成年。
不过,在一些文献或文学作品中,18岁有时会被泛称为“少年”、“青年”或“成童”,并不一定有特别的专有名词。
二、古代年龄称谓简要总结
年龄 | 男子称谓 | 女子称谓 | 备注 |
1岁 | 孺子 | 孺子 | 刚出生婴儿 |
2岁 | 童子 | 童女 | 小孩 |
3岁 | 婴儿 | 婴儿 | 乳牙初生 |
7岁 | 童子 | 童女 | 开始识字 |
10岁 | 少年 | 少女 | 未及冠 |
15岁 | 及冠(男) | 及笄(女) | 男女成年礼 |
18岁 | 弱冠之后 | 少女 | 接近成年,尚未正式成年 |
20岁 | 弱冠 | 成人 | 正式成年 |
30岁 | 而立 | 而立 | 立身立业 |
三、结语
虽然18岁在古代没有专门的称谓,但它在人生阶段中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期,标志着从少年向青年的转变。古人注重年龄与礼仪的结合,因此不同的年龄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了解这些称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与价值观。
如需了解更多古代年龄称谓,欢迎继续阅读相关文章。